若想理解藝術家陳奕龍「解構後成形1-9」系列作品,或許從知曉「解構主義」為何物是較快且容易的方法吧!
若要知曉解構主義,就得從結構主義談起~
結構主義盛行於二十世紀中期,六○年代以後早期結構主義論者重新思索符號 與意指的關係。
結構主義把藝術品視為符號的一部分,揭示藝術在文化傳統下如何被理解,如何組成深層的結構,而非藝術品表像所傳達的意義,
故結構主義是一種以創作者為中心,探查符號的深層結構方式,進而找出創作者欲表達的內涵。
「解構主義」可視作「結構主義」末期(後結構主義)衍生的異類。
法國哲學家德希達提出解構的哲學原則,改寫了符號學以「存在」與二元結構的思考模式,開始研究「符號」與「代表物」間其實是沒有必然關聯性。
解構主義理解藝術作品時,對創作者為中心的解釋產生質疑,認為作品意義不是個人所創作的,反而是個人受到符號體制制約,以既有的符號體制思考並創造作品。
故而對於藝術作品的詮釋,在不同時代進而產生產生不同效果,所以除理解藝術作品原義外,最重要的是以今人的視野與之融合,產生認知與感情。
「結構主義」與「解構主義」,兩種反向而行的藝術創作概念,但從小編的觀點來說,認為解構主義更勝一籌,怎麼說呢?結構主義是以創作者之創作價值為整體核心,是一種相由心生的概念,而解構主義則是透過畫面組成元素(符號)經當下的時地人事物不同化學變化後,直接反芻給觀者,不須再理解創作者的思維為何,若觀者欲「指鹿為馬」也沒有人可以說其錯! 解構主義提供了一個相對開放性的思維。
高彩度大小不一的色塊,起初只是些微差異,但如同DNA一般,經重組、排列、分化後,迸裂而生一個全新樣貌,若沒意外的話,這就是所謂的「獨一無二」吧!
湊巧地又捕捉到一隻隻「獨一無二」的物種(在這裡,我們不稱它們為青蛙,因為根據解構主義…看山可以是海,看海可以是山…),這個畫面極有可能僅此一回,很幸運地,透過藝術家的眼,紀錄下這個moment,遂有這一刻的美好。
似乎不是所有的物種都適合這種解構色塊的呈現方式,但這次的主角XX (在這裡,我們不稱它們為青蛙,因為根據解構主義…)竟可撐起這個擔子,XX雙棲的特性完整描繪色塊多變詭譎的張力,卻又不顧此失彼地偏重某個部份,在「破」與「守」這個創作概念上發揮的可說是可圈可點,兩種對立的想法,起初看似衝突卻又在端詳一陣後,在尾韻殘存─平衡之觀感。
「線條」可同時創造出文字與藝術這兩種形式
文字,可變化出的涵義隻掌可數
藝術,可幻化出的畫面則是不計其數
藝術輔以不同觀者的心境、當下時空背景,撞擊出的火花更是精彩可期!
快來員山館一起與藝術家陳奕龍的作品找尋解構後的無限可能吧!
(圖:陳奕龍 解構後成形1-9 壓克力 30X30公分/每件)
展名∥【過境。藝站】金車青年油畫創作聯展
展出藝術家∥陳奕龍、陳韋勳、宋適生、葛偉如、洪乙丹、邱錦屏
展期∥2015/03/18-2015/06/22
地點∥金車文藝中心員山館
地址∥宜蘭縣員山鄉員山路二段326號會議中心B1
時間∥全年無休AM09:00-PM17:00(除夕休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