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人會用金字塔來描述物種與物種大吃小的生態關係,以數碼寶貝來說究極體吃完全體,完全體吃成熟體,成熟體吃成長期,成長期吃幼年期,
但以我的想法來說,更喜歡以循環的關係來呈現這其中難分難解的關係,生態關係如同互聯網,網網相連,最後將數據回傳主機的一種封閉式放射型結構,
生物存於天地間本是彼此相依而存,儘管有些時候看起來是被利用或消費,實則卻是互利共生,如:表象是蚜蟲單向供應蜜汁給螞蟻,但螞蟻同時也替蚜蟲趕走了天敵,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犧牲了什麼必定要拿些什麼來還,最好是從此起「與萬物化,與天地生」,順應生存法則方能不在這個生態鏈中掉鏈XD
2017年原創基地節以「遊島」為名,帶領觀者穿越一趟自然與人的旅程,分享來自各個領域的創作者,對於萬物滋養的體悟與學習,感受與萬物的共生養息,循環依存的世代智慧。
藝術家莊志維與花藝師林哲瑋合作《轉生樹2.0》,以嫁接方式展現枝枒上豐收景象與時光流轉意涵。
藝術家謝欣翰跨界結合油水投影與樂器手碟,引領觀者進入新次元空間,感受《陽光、空氣、水》等生命要素的相互流動。
重回生命的源頭,以安靜純粹的心靈,踏入稻草佈滿的空間,與藝術家林銓居《母土》共生共息 。
吳耿禎與台南鹽份區20位婦女組成的剪紙合作社合作打造作品《豐沛之島》,以剪紙這個在野而樸素的民間之藝,紀錄著地方文化與生活。
「漁生」團隊帶著鏡頭踏遍台灣的漁鄉,創作出這件《與海共生》,記錄著漁民的酸苦甘辛,涵養著世代傳承的共同記憶。
designed by 地衣荒物
藝術家米力以時間為軸帶出風乾和醃漬的味蕾記憶,結合食器之美,創作出《味覺雜貨店》,體會世代積累而成的風土水法則如何交織成人們對味道的思念。
「好家,在臺灣」以《山‧珍‧海‧味》為題,邀請多家品牌彼此合作激盪出驚喜限定商品。
時間:12/1~12/10,週日至週四10:00~18:00,週五至週六至20:00
地點:松山文創園區(臺北市光復南路133號,請由菸廠路進入園區)
電話:02-2765-1388
網址:連結